中国区域地理考纲及知识点详述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1-31】
一、考纲要求
6.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 东部季风区:位于中国东部,受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该区域又可细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降水、植被和农作物等方面。例如,南方地区多水田,种植水稻,而北方地区则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和玉米。
这种差异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 西北干旱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多为荒漠和草原。该区域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草原和治理沙漠成为重要的任务。此外,西北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资源的开发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海拔高,气候寒冷,多为高原和山地。该区域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种植耐寒作物。青藏高原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
7. 北方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地。该区域位于北纬35°至50°之间,东临渤海和黄海,西接内蒙古高原。
- 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间。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黄土高原则因土壤疏松,易受侵蚀,需要加强水土保持。
- 农业生产: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冬季寒冷,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 灾害防治:该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沙尘暴等。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北方地区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华北地区则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是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8. 南方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南方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华南沿海地区等。该区域位于北纬23.5°至35°之间,东临东海和南海,西接云贵高原。
- 气候特征: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部分地区为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所在地,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东南丘陵则以丘陵地貌为主,适合发展林业和果业。
- 农业生产: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甘蔗、油菜等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
- 灾害防治:该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台风、滑坡等。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南方地区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轻纺工业基地,拥有众多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华南地区则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主,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 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是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9. 西北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该区域位于北纬35°至50°之间,东接黄土高原,西邻中亚。
- 气候特征: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适合发展灌溉农业;祁连山脉则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 农、牧业生产特点:西北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由于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的难度较大,需要采取节水灌溉技术。
-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草原和治理沙漠是重要的任务。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主要矿产地:西北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主要城市:乌鲁木齐、兰州、西宁等城市是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10. 青藏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等地区。该区域位于北纬26°至39°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气候特征:青藏地区属于高原气候,终年寒冷,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
- 农物业生产特点:青藏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种植耐寒作物。由于高寒气候,农业生产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 能源和矿产资源:青藏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大的水能资源基地之一,拥有巨大的水电开发潜力;该区域还蕴藏着丰富的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 主要城市:拉萨、西宁等城市是青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11.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珠江口,南临南海。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经济发达,服务业发达。
-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东临珠江口,西接珠海市,南临南海。澳门以博彩业、旅游业为主,经济多元化。
-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制造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
二、基础知识
1.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 国土构成: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 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县、乡四级。省级行政区下设若干地级市,地级市下设若干县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若干乡镇。
2. 中国的地形
- 地形的总体特征: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平均海拔1000米至2000米;第三阶梯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中国的地形类型多样,包括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等。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如江南丘陵、闽浙丘陵等;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如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
-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地形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高原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山区则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主要地震带包括台湾地震带、华北地震带、西南地震带等。中国境内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等地,其中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最著名的活火山之一。
3. 中国的气候
-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中国的气温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冬季,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南方地区气温较高,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这种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因素决定的。
-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这种分布特点主要是由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决定的。
-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冬季风则带来干燥的气候。季风活动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是指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非季风区是指不受季风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 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等。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温度、降水、湿度等。
-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等。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城市运行、人民生活等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 外流区和内流区:中国的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外流河是指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内流河是指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中国的主要河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9616亿立方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珠江是中国第三长的河流,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
- 湖泊的分布:中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平原的湖泊以淡水湖为主,如鄱阳湖、洞庭湖等;青藏高原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如青海湖、纳木错等。
- 主要湖泊:中国的主要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青海湖、纳木错等。这些湖泊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还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旅游景点。
- 长江的概况: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的水系庞大,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汉江、嘉陵江、岷江等。
- 水系及水文特征:长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长江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平缓,下游水流宽阔。长江年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 经济意义: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货运量占全国水运总量的70%以上。长江沿岸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长江还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有多座大型水电站,如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 开发利用和治理:长江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水运、水电、灌溉等方面。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
- 黄河的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9个省、自治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水系及水文特征:黄河流经高原、山地、平原等多种地形,水系复杂,支流众多。黄河上游水流平缓,中游水流湍急,下游水流宽阔。黄河年径流量较少,季节变化明显,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 经济意义:黄河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沿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河还拥有一定的水能资源,建有多座水电站,如龙羊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
- 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灌溉、水电、防洪等方面。由于黄河泥沙含量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工作。
-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珠江发源于云南省,流经广西、广东两省,最终注入南海。珠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北江、东江、西江等。珠江年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红水河是珠江的支流之一,水能资源丰富。目前,红水河上已建成多座水电站,如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等,为中国南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电力支持。
- 京杭运河概况:京杭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全长1794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
比较长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
| 特征 | 长江流域 | 黄河流域 |
|------|----------|----------|
| 温度带 | 亚热带 | 暖温带 |
| 一月均温 | 大于0°C | 小于0°C |
| 干湿状况 | 湿润地区 |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
| 年降水量 | 大于800mm | 小于800mm |
| 结冰状况 | 冬季河流不结冰 | 冬季河流结冰 |
| 植被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温带落叶阔叶林 |
| 耕地类型 | 水田 | 旱地 |
| 粮食作物 | 水稻 | 小麦、玉米、高粱 |
| 经济作物 | 甘蔗、油菜、棉花 | 甜菜、大豆、棉花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自然条件和农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种类和方式,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在进行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