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重庆家教
当前城市:重庆 [切换其它城市] 
cq.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鐢ㄦ埛鐧诲綍 | 鐢ㄦ埛娉ㄥ唽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重庆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重庆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重庆家教网 > 心理辅导 > 中国区域地理考纲及知识点详述

中国区域地理考纲及知识点详述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1-31
中国区域地理考纲及知识点详述

一、考纲要求

6.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 东部季风区:位于中国东部,受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该区域又可细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降水、植被和农作物等方面。例如,南方地区多水田,种植水稻,而北方地区则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和玉米。

这种差异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 西北干旱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多为荒漠和草原。该区域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草原和治理沙漠成为重要的任务。此外,西北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资源的开发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海拔高,气候寒冷,多为高原和山地。该区域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种植耐寒作物。青藏高原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

7. 北方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地。该区域位于北纬35°至50°之间,东临渤海和黄海,西接内蒙古高原。

- 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间。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黄土高原则因土壤疏松,易受侵蚀,需要加强水土保持。

- 农业生产: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冬季寒冷,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 灾害防治:该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沙尘暴等。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北方地区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华北地区则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是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8. 南方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南方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华南沿海地区等。该区域位于北纬23.5°至35°之间,东临东海和南海,西接云贵高原。

- 气候特征: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部分地区为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所在地,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东南丘陵则以丘陵地貌为主,适合发展林业和果业。

- 农业生产: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甘蔗、油菜等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

- 灾害防治:该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台风、滑坡等。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南方地区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轻纺工业基地,拥有众多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华南地区则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主,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 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是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9. 西北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西北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省份。该区域位于北纬35°至50°之间,东接黄土高原,西邻中亚。

- 气候特征: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适合发展灌溉农业;祁连山脉则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 农、牧业生产特点:西北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由于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的难度较大,需要采取节水灌溉技术。

-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草原和治理沙漠是重要的任务。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主要矿产地:西北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主要城市:乌鲁木齐、兰州、西宁等城市是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10. 青藏地区

- 地理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等地区。该区域位于北纬26°至39°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气候特征:青藏地区属于高原气候,终年寒冷,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

- 地形特征:该区域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拥有众多湖泊和河流。

- 农物业生产特点:青藏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部分地区种植耐寒作物。由于高寒气候,农业生产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 能源和矿产资源:青藏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大的水能资源基地之一,拥有巨大的水电开发潜力;该区域还蕴藏着丰富的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 主要城市:拉萨、西宁等城市是青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11.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东临太平洋,西接珠江口,南临南海。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经济发达,服务业发达。

-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东临珠江口,西接珠海市,南临南海。澳门以博彩业、旅游业为主,经济多元化。

-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经济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制造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

二、基础知识

1.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 国土构成: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 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县、乡四级。省级行政区下设若干地级市,地级市下设若干县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若干乡镇。

2. 中国的地形

- 地形的总体特征: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平均海拔1000米至2000米;第三阶梯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 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中国的地形类型多样,包括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等。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如江南丘陵、闽浙丘陵等;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如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

-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多样的自然环境,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地形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高原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山区则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主要地震带包括台湾地震带、华北地震带、西南地震带等。中国境内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等地,其中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最著名的活火山之一。

3. 中国的气候

-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中国的气温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冬季,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南方地区气温较高,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这种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因素决定的。

-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西部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这种分布特点主要是由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决定的。

-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冬季风则带来干燥的气候。季风活动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是指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非季风区是指不受季风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 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等。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温度、降水、湿度等。

-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等。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城市运行、人民生活等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 外流区和内流区:中国的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大类。外流河是指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内流河是指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中国的主要河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9616亿立方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

珠江是中国第三长的河流,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

- 湖泊的分布:中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平原的湖泊以淡水湖为主,如鄱阳湖、洞庭湖等;青藏高原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如青海湖、纳木错等。

- 主要湖泊:中国的主要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青海湖、纳木错等。这些湖泊不仅是重要的水资源,还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旅游景点。

- 长江的概况: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的水系庞大,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汉江、嘉陵江、岷江等。

- 水系及水文特征:长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阔。长江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平缓,下游水流宽阔。长江年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 经济意义: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货运量占全国水运总量的70%以上。长江沿岸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长江还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有多座大型水电站,如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 开发利用和治理:长江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水运、水电、灌溉等方面。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工作。

- 黄河的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9个省、自治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水系及水文特征:黄河流经高原、山地、平原等多种地形,水系复杂,支流众多。黄河上游水流平缓,中游水流湍急,下游水流宽阔。黄河年径流量较少,季节变化明显,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 经济意义:黄河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沿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黄河还拥有一定的水能资源,建有多座水电站,如龙羊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等。

- 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灌溉、水电、防洪等方面。由于黄河泥沙含量高,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工作。

-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珠江发源于云南省,流经广西、广东两省,最终注入南海。珠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北江、东江、西江等。珠江年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

-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红水河是珠江的支流之一,水能资源丰富。目前,红水河上已建成多座水电站,如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等,为中国南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电力支持。

- 京杭运河概况:京杭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全长1794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京杭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重难点知识分析

比较长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

| 特征 | 长江流域 | 黄河流域 |

|------|----------|----------|

| 温度带 | 亚热带 | 暖温带 |

| 一月均温 | 大于0°C | 小于0°C |

| 干湿状况 | 湿润地区 |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

| 年降水量 | 大于800mm | 小于800mm |

| 结冰状况 | 冬季河流不结冰 | 冬季河流结冰 |

| 植被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温带落叶阔叶林 |

| 耕地类型 | 水田 | 旱地 |

| 粮食作物 | 水稻 | 小麦、玉米、高粱 |

| 经济作物 | 甘蔗、油菜、棉花 | 甜菜、大豆、棉花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自然条件和农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种类和方式,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在进行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更多-

最新教员

  1. 冯教员 武汉理工大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 任教员 天津工业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3. 朱教员 重庆大学 会计学
  4. 张教员 重庆大学 智能采矿工程
  5. 杨教员 重庆大学 电气信息
  6. 叶教员 重庆移通学院 虚拟现实技术
  7. 王教员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学
  8. 徐教员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9. 陈教员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