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导学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4-05】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学案: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中国民族分布格局: 、 。
2.新中国民族政策: 、 、 。
具体表现:
⑴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 。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⑶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 。
⑷既反对 ,也反对 。
(5)有计划地在 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 ,发展多种产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 ,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 的步伐。
二、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 。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级别):分自治区、 、 。
⑵5个省级自治区: 、新疆、广西、宁夏、 。
3.历史意义:
⑴保障了 。
⑵维护了 。
⑶有利于 。
⑷有利于 。
课时训练: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成为一个民族大家庭。我国现在的民族分布格局是( )
A、有聚居、无杂居 B、有杂居、无聚居
C、大杂居、小聚居 D、大聚居、小杂居
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 西部大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到19我国在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由此你认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民族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
A、区域内的人口和面积 B、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
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三级( )
① 自治区 ② 自治州 ③ 自治县(旗) ④ 自治镇(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6、西藏解放五十多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
200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保持在不少于10亿元。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为了( )
A、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加强各民族团结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7、下列哪一项措施不符合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 )
A、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B、禁止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C、反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D、少数民族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8、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② 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④ 最早设置的民族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9、列举我国先后建立的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名称。(5分)
10、照片,能记载历史的瞬间,能留下美好的记忆,能记录成长的足迹,能承载一份份温暖下列一组照片是新中国四代领导人与少数民族在一起的历史照片。
面对3月14日西藏拉萨的暴徒骚乱,我国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的这份关怀就更值得珍惜,触景生情,幕幕美好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勾起我们对逝去伟人的怀念,对骚乱者的痛斥。请读照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毛泽东与少数民族代表 邓小平与少数民族代表
江泽民与少数民族代表 胡锦涛与少数民族代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这首歌反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吗?
(3)请结合这组照片所反映内容,给该组照片设计一个主题名称。
第12课 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学案: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提出的时间、人物:20世纪代初,由 提出。
2.基本内涵: , 。
3.历史意义:
⑴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 的稳定。
⑵为中国的 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
⑶为国际社会以 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年7月1日。
2.澳门回归: 年12月20日。
3.意义:
⑴彻底结束了 ,
⑵洗雪了 ,
⑶标志着 。
三、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1.海峡两岸关系缓和:
⑴背景:一国两制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台湾方面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⑵现状:20世纪 年代中后期,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⑶意义:增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海峡两岸关系前景(走向):
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 ,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课时训练:
1、下列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①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
③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出来的
④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江泽民曾指出: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文中的从此所指的具体时间是()
A.196月1日 B.197月1日
C.198月1日 D.199月1日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民解放军驻港、驻澳部队举行了雄壮盛大的进驻仪式,他们进驻最能体现中国政府()
A.对港澳行使主权 B.向港澳显示强大
C.让港澳人民放心 D.对港澳特别保护
4、初二某班同学准备策划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图片展。图三可归人下列哪一栏目:( )
A.少年出洋觅真谛 B.中原淮海建奇功
C.拨乱反正倡改革 D.一国两制定回归
5.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
6、新中国是分别从哪国手中收回并恢复对澳门、香港行使主权的( )
A.荷兰、西班牙 B.葡萄牙、英国
C.英国、葡萄牙 D.法国、荷兰
7.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最重要因素是( )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D.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8.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望大陆》反映了他渴望 ( )
A.两岸对峙 B.台湾独立 C.祖国统一 D.反攻大陆
9、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我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民族耻辱( )
A.新中国的成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台湾的统一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0、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制度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实施了( )
A.一国两制方针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合作的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乔治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湾来大陆(人次) 大陆居民赴台(人次)
1978 0、46 无 无
323、4 3440306 122198
783、3 3685250 144526
(1)、材料一为一位同学为表达盼望祖国统一而绘制的标题为回来吧,就缺你了!的漫画;画中母亲代表什么?两位正在欢迎的小朋友分别代表什么?正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友代表什么?
(2)、材料二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出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什么主张(政策)?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先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3)、你从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到什么信息?
(4)、请你联系现实,谈谈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前景)的认识。
第13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学案:
一、海、空军的建立:
1.背景:国内,国民党军队仍负隅顽抗;国际,美国对华实行 政策。
2.海军建立: 年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 宣告成立。
19,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 。
3.空军建立: 年8月,组建空军第一个飞行大队。同年 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 。
4.历史意义:
⑴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单一的 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
⑵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
⑶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 。
二、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目的(背景):为打破西方大国的 和 ,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
2.建立时间: 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 。
3.职责:是人民解放军中担任 任务的军种。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1.背景:世界发达国家的 突飞猛进。
2.目的: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 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3.方向:
⑴加大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的力度。
⑵坚持质量建军, 。
⑶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 、 建设。
4.意义:
⑴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 和防卫作战能力。
⑵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 铸起坚固的钢铁长城。
⑶为 和 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课时训练:
1、下列关于人民海、空军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19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东海舰队在江苏泰州成立。
B 19,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我军一个军种。
C 198月,人民解放军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D 19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的正式诞生。
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大主力不包括( )
A东海舰队 B南海舰队 C北海舰队 D 黄海舰队
3、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岛举行大型阅兵活动,这是为了庆祝 ( )
A.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立六十周年
B.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建立六十周年
C.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八周年
D.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六十周年
4、下列军种中,与新中国同龄(基本上同时诞生)的是( )
A海军 B.武警部队 C.空军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5、人民解放军中担负我国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 )
A炮兵部队 B空中战略轰炸机部队 C海军核潜艇部队 D第二炮兵
6、我国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原则是( )
A称霸世界 B自卫,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
C遏制美国 D 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
7、下列关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把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作为建设的重点
B、代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大加强了国防力量
C、努力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D、人民解放军已有能力构成立体防御体系,成为捍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8、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现代的社会生活
9、年是我党建军8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本色,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与时俱进。
(1)写出下列相应历史时期人民军队的名称。(3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19):
抗日战争时期(1919):
解放战争时期(1919):
(2)请列举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代表性战役各一例。(2分)
(3)建国后,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组建了哪支新式部队?(2分)
(4)你认为科技对国防有怎样的影响?(2分)
.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自主学习学案: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时间:20世纪代初。
2.主要内容: 、 、 、 、
。
3.意义: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 ,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 。
二、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 年4月, 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 (国家)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
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 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 年10月的第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除出联合国的一切机构。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中美建交:
1.经过
⑴192月,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⑵ 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⑶ 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2.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上海联合公报、建交公报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4.中美建交的三原则: 、 、 。
课时训练:
1、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与这句名言相关的是( )
A.19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
B.温家宝在中欧合作会议上的发言
C.1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D.江泽民在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发言
2、一位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中的重大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上海APEC会议 C、26届联合国大会 D、万隆会议
3、,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20世纪代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的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经常沟通达成共识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⑤⑥
5、右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6、19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周恩来总理为封面人物,并在封面上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美国人发出这样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7、19,尼克松访问中国的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西方新闻界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 ( )
A.访问期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访问发生在美苏争霸期间
C.访问后不久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 D.访问结束了中美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
8、下列有关中美建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19,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 ②《上海公报》的发表,表明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 ③在《上海公报》和1912月16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④19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9、周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活动或成就与周总理有关的是( )
①出席万隆会议,扩大新中国国际影响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④出席APEC会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10.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维护世界和平,创造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中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20世纪代,美国开始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政府积极回应。中美两国在建交问题上进行了多次谈判,到1912月发表建交公报,后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
(2)20世纪代,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外交原则?1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又提出了哪一外交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3)代,美国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的重要表现是什么?目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3分)
(4)除此之外,请你再列出20世纪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2分)
.
周总理外交智慧故事
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你们一直对外都说中国好,中国好。既然中国好,那林彪为什么还要往外国跑呢?周总理没有说话,只是走到窗前打开窗子,意味深长地说:你看,外面的空气这么好,但苍蝇为什么总要往厕所跑呢?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
第15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自主学习学案:
一、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背景:20世纪代,苏美争霸的两级格局结束,国际关系显现出 的发展趋势,要和平、 、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2.时间: 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贡献:10月,在 ,中国政府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和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影响: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时间: 年6月,在中国上海。
2.成员国:中国、 、 、吉尔吉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3.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 、互利求 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4.意义:对维护本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
1.目前世界局势的特点: 、 ;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中国的外交策略(调整):
⑴继续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积极参与 和其他国际事务;
⑶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⑷反对 和强权政治;
⑸反对一切形式的 ;
⑹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 ;
课时训练: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中国20世纪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
A、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2、本世纪初,由我国发起创立,总部设在中国上海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 、东盟 C、 欧盟 D、上海合作组织
3、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
A、19日内瓦会议 B、19亚非会议
C、19万隆会议 D、APEC会议
4、如果你是21世纪初的一名记者,想要了解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最新情况,你会前往()
A、东京B、北京C、纽约D、上海
5、下列国家不属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是( )
A、中国 B、俄罗斯 C、哈萨克斯坦 D、日本
6、21世纪初,我国外交战线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
①北京申奥成功 ②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 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④ 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新中国的外交战线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外交策略的得当 B、西方国家对华态度的改变
C、综合国力的提高 D、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8、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A、发展与改革 B、改革与开放 C、战争与和平 D、和平与发展
9、新中国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第16课 科学技术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学案: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 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2. 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3.19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
二、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1.成功: 年9月。
2.地位:我国是世界上 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的国家。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
1.培育:1910月,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他被誉为 。
2.推广:19,杂交水稻在全国多点种植示范。年,开始大面积推广。
3.意义:为解决中国的 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中国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背景:世界高科技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2.制定:
⑴时间: 年3月。
⑵倡导者: 、 、 、 。
3.意义:对中国的高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 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2. 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3.到, 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课时训练:
1、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在历经100多年的欺侮之后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迎来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时刻。这一时刻发生在( )
A.19 B.19 C.19 D.19
2.右图是我国19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州一号
C.神州六号 D.长征一号
3、当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当选度感动中国人物时,整个民族为之动容。不仅为他刺破青天锷未自豪,而且更震撼那种国为重、挺起民族复兴大业坚实脊梁的精神!下列人物与钱学森同一时代且堪称民族脊梁的是( )
①邓世昌②张謇 ③王进喜 ④邓稼先 ⑤袁隆平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右图是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 )
A.王进喜B.邓稼先 C.袁隆平D.汪道涵
5、为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做出巨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向秀丽
6、在航天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科学家是( )
A 邓稼先 B钱学森 C 钱三强 D 陈芳允
7、建国以来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在世界上首次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8、我国跨入世界核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原子弹、氢弹先后成功爆炸 B、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
9、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标志是( )
A、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B、氢弹的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飞船的发射成功
10、19,欧洲有一场著名的足球赛,下列哪个国家的人不能看到现场直播?()
A、中国B、苏联 C、美国 D、法国
11、20世纪代,我国为抢占科学技术前沿,发展高科技而制定的计划纲要是( )
A尤里卡计划 B863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十一五计划
12、863计划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高技术水平的差距
B、在我国实现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C、促进了我国的经济进步
D、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13、他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是( )
A、杨振宁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袁隆平
14、新时期的农民说,生活改善靠两平。送来好政策的是邓小平,送来好种子的是袁隆平;其中好种子指的是( )
A.杂交水稻品种 B.耐旱水稻品种
C. 早熟水稻品种 D.杂交小麦品种
15、下列哪一项科技发明对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变为现实起到作用最大( )
A计算机网络 B电视 C广播 D书本
16、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下列哪种方式最能体现数字化特征,并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
A、看电视 B、电话沟通 C、计算机网络 D、读书
17、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由中国首先取得的是 ( )
①氢弹 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③原子弹 ④人工合成胰岛素
⑤电子计算机⑥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④⑥ D、②④
18、下列表述哪一项不正确:( )
A、 袁隆平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 中国是首个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的国家
C、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
D、 863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计划纲要
第17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列举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学案: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1.开始时间: 年4月。
2.法律依据:全国人大通过的《 》。
3.实施成果:到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4.历史意义:
⑴不仅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⑵而且为实施 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1.20世纪代初,进行院系调整。
2. 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3. 年,文革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
4.经过的改革与调整,我国已形成了 、 、
、 的高等教育体系。
5.20世纪代,开始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⑴改革目的:适应 的需要。
⑵改革目标:
①优化 ,全面提高 ;
②理顺政府、 和 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 ,学校面向社会 办学的新体制。
⑶意义: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高校专业设置、 、 和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初步实现了 的优化配置,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时训练:
1、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
C.实施五个一工程 D.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我国从何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
A、1954 B、1956 C、1978 D、1986
3、哪一年,在文革中废弃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 )
A、1971 B、1976 C、1977 D、1978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高等院校的数量大大增加 B、学科门类齐全
C、办学形式多样化 D、国家统包统配
5、20世纪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 )
A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统包统配制度
C劳动就业制度
D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6、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来的(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7、下列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几件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创办京师大学堂 ②废除科举制 ③恢复高考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8、《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对这个规定,有人认为,儿童入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又有人认为,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你赞成上述两种观点哪一种?为什么?
第18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自主学习学案: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1.文革前:在 , 方针的指导下,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2.文革中:文化艺术备受摧残。
3.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迅速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主要表现:在艺术手法上, ;
在创作题材上, 。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19,中国恢复在 的合法席位。
2.19,中国重返 。
3. 年,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美国洛杉矶23届)
4.,中国在第 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三位。(澳大利亚悉尼)
5.7月,北京取得 年第 届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6.,中国在第 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二位。(希腊雅典)
7.,中国在第29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 位。
课时训练: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的繁荣文化艺术的方针是( )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B、推陈出新、自由创作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百家争鸣、自由创作
2、目前,电影《一个人的奥运》已在全国各地上映,它描述了20世纪代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的凄惨景象。今天奥运会已在北京胜利举行。中国人参与奥运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了( )
①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
③旧中国的贫穷落后 ④所有的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的强项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哪位运动员创造了中国人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
A吴传玉 B郑凤荣 C陈镜开 D刘翔
4、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的优秀运动员是谁?( )
A、容国团 B、许海峰 C、李宁 D、邓亚萍
5、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奥运会田径短道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他被誉为亚洲飞人,他是( )
A王军霞 B 刘翔 C 姚明 D 容国团
6、哪一年,新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 )
A1971 B1972 C1973 D1979
7、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是( )
A.重返国际奥委会 B.实现奥运金牌 零的突破
C.北京申奥成功 D.乒乓球等项目在世界体坛保持领先
8、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是在第几届奥运会上( )
A 23届 B 24届 C 27届 D 28届
9、哪一年,北京申奥成功,取得了夏季奥运会举办权( )
A 1999 B C D
第19课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导学案
班级 姓名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学案: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初期:实行 的劳动就业制度。
2.改革开放后:
⑴改革: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过渡到完全由 调节。
⑵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劳动者 ,市场 ,政府 。
⑶法律保障:国家颁布实施《 》,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 ,个人
的权利。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新中国初期: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2.改革开放后:
⑴主要问题:出现 现象,城镇失业人员 。
⑵改革方向:建立 的、 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⑶保障制度:建立起了养老保险、 、 、 等制度。
⑷主要特点: 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课时训练:
1、建国以来,我国的劳动就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突出表现在( )
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②就业结构逐渐优化
③养老保障制度正在形成 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我国现在的劳动就业模式是( )
① 国家统包统配 ② 劳动者自主就业
③ 市场调节就业 ④ 政府促进就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包括( )
A.养老保险制度 B.公费医疗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当前,国家给城镇贫困人口定期发放救助金的依据是( )
A.医疗保险制度 B.养老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同胞立刻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帮助灾民共渡难关;这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哪一类( )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济 D、优抚安置
6、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
②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统筹安排
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④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制度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自主学习学案:
一、从贫困走向小康: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 到迈向 。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 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增长。
2.主要表现:
⑴对 的投入增多。
⑵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
⑶医疗、养生、保健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 、 成为新时尚。
课时训练:
1、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 代看天上(的太阳),代看墙上(的挂钟),代看手上(的手表),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小明的爸爸说: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小明分辩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你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趋势是( )
A.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 B.解决温饱脱离贫困迈向小康
C.脱离贫困迈向小康解决温饱 D.迈向小康解决温饱脱离贫困
期末模拟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右图人物庄严地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
A.1910月 B.1910月
C.195月 D.1910月
2、19是贫农李林终身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得益于当时中国大地上进行着轰轰烈烈的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这句歌词是对社会主义的赞颂。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抗美援朝的胜利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而死,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B、文革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C、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D、人民无法正常行使基本权利
5、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 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 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D. 实行改革开放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7、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新中国民族政策包括( )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19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19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
A、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
B、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C、香港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D、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政治保证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轨道 ④第二炮兵的成功组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题11图所示)。下列我国的基本国策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11、右图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 )
A.长征1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1号 D.探索者1号
12、新时期的农民说生活改善靠两平。送来好政策的是邓小平,送来好种子的是( )
A.蒋道平 B.袁隆平 C. 吴阶平 D.郎平
13、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八六三计划 B.恢复普通高校入学制度
C.实施五个一工程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14、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职工失业保障制度
C、职业培训制度 D、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15、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 代看天上(的太阳),代看墙上(的挂钟),代看手上(的手表),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二、连线题(5分)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十二大 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写进宪法
三、材料解析题(共18分)
1、阅读下列材料与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含义的重要会议,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材料二:
19的深圳 今日深圳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受左倾冒进主义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一些严重错误;请列举两例。(2分)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分城市改革的重点又是什么?(1分)
(3) 比较材料二两幅图片,说明深圳短短20多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 结合材料三,说说是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分)在中共哪次会议上,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随着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成为国人们最热门的话题。有一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
紧紧相握的双手,推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相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材料二:邓小平在19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三: 海峡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统计表:
年份 贸易总额(亿美元) 台胞来内地(人次) 内地居民赴台(人次)
1978 0.46
323.4 3440306 122198
983.3 4685250 164526
(1)材料一网民的诗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愿望?(2分)
(2)材料二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在什么时间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为什么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2分)
四、问答题(7分)
外交是一个国家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回答:
(1)20世纪代,我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分)
(2)20世纪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列举两例,2分)
(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外交领域捷报频传,请举一例。(1分)
(4)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回顾,你有何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