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基础、考能力、热点中有创意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2-11】
沙尘暴,作为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不仅对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将深入探讨沙尘暴的形成机制、分布特点及其与历史背景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道典型的高考地理试题,揭示其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独特设计。
沙尘暴的定义与形成机制
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通常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在地表植被稀疏、土壤松散的地方。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强劲的风力,二是地表有充足的沙尘物质,三是气候干燥少雨。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沙尘被吹起并在空气中悬浮,进而形成沙尘暴。
在中国,沙尘暴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等地。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决定了它们成为沙尘暴的多发区。图5示意了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沙尘暴的移动轨迹和影响范围。
沙尘暴的路径与影响区域
根据图5所示,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四周环山,中部为广阔的沙漠地带;而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同样是一个干旱的内陆盆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两个盆地由于地处偏远且气候干燥,容易受到沙尘暴的影响。
西北路沙尘暴则依次影响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是中国第二大内陆盆地,地形较为平坦,周围多为戈壁和沙漠;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是连接内地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内蒙古高原则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地势开阔,草原广布,但部分地区也存在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以深厚的黄土层著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华北平原则是中国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沙尘暴对其影响尤为显著。
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具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特征。这些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地表水分匮乏,导致植被覆盖度极低。大面积的沙漠和黄土广泛分布,土壤结构疏松,容易被风吹起。此外,这些地区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开垦土地等也加剧了土地退化,进一步恶化了地表环境,增加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沙尘暴的季节分布特点及其自然原因
图6显示了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的统计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月到5月)。这一季节分布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冬季过后,气温逐渐回升,地表增温较快,土壤解冻后变得松软,容易被风吹起。
与此同时,春季降水较少,空气干燥,加上频繁的大风天气,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春季正值农作物播种期,田间裸露的土地也增加了沙尘源。
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历史背景
图7展示了1464年至1900年间华北地区沙尘暴逐年统计次数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尘暴发生次数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在明王朝灭亡时(1644年),沙尘暴约发生了12次。
这表明,在社会动荡时期,环境保护措施往往被忽视,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沙尘暴频发。
高考试题的特点与教育意义
这道高考地理试题通过沙尘暴这一现实问题,巧妙地结合了地理基础知识、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充分体现了“重基础、考能力、热点中有创意”的命题理念。
首先,试题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当今环境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此试题以沙尘暴为背景,反映了当前全球关注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共设五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前两问要求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为后续问题打下基础;第三问和第四问则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强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及季节分布特点的理解;最后一问通过引入历史背景,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这种设计不仅检验了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培养了他们提取信息、调动知识、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试题实现了文科综合的目的,体现了创新精神。第五问巧妙地将地理与历史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判断明王朝灭亡的时间并据此作答。这种跨学科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
全国文综卷(1)第36题在保留原有特点的基础上,不失亮点。它通过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设计,全面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信息处理、语言表达及分析思考能力,真正达到了“重基础、考能力、热点中有创意”的目标。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